厌学,一个职业学院学生的心理挣扎
发稿时间:2018-06-21 来源:

  厌学,一个职业学院学生的心理挣扎

  来访者刘某,男,年龄18岁,家境较差,来访时候唉声叹气,神情悲观,对生活没有兴趣,对未来没有信心,精神萎靡不振,与人接触胆小怯弱。

  表现出的问题

  一年来心情抑郁寡欢,觉得活着没有意思,近来食欲睡眠较差,觉得精力不济。对于学习没有兴趣,每逢考试即紧张焦虑,有大难临头的感觉。难以集中注意力复习功课,常伴头痛、失眠。尽管考试尚能及格,觉得自己没用,成绩太差,对不起父母。近几个月来常因头痛而缺课,对此非常不安、自责。

  既往生活史与当前生活情景

  来访者从小听话、顺从、独立性差,'高考'落榜后曾找了一份工作,比较满意,但后来父母认为不好而将工作辞掉,一年来自费在某职业学院的一个'热门'专业学习。表面上看来访者似乎很努力、很珍惜这一学习机会。目前来访者对继续读书并无兴趣,也不喜欢所学的专业,学习只是为了让父母满意、为了得到别人的赞赏(治疗前并没有清楚地意识到)。对于来访者,读书已成为一种精神负担,而且越来越重。尽管来访者内心非常厌倦学习、向往轻松愉快的生活,但又无法摆脱现状,认为如果半途而废,则对不起父母,也没法向亲友交待。这种无法克服的冲突性体验导致了神经症性症状的产生。

  心理社会发展历史

  1)促使因素: 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

  2)先前因素:依赖、顺从、独立性差 ;

  3)附加因素:父母的强制态度和主观武断;

  4)社会文化因素:社会上对'热门专业'人员的偏爱与优待。

  既往健康状况与治疗史 无异常疾病史

  专家分析、评估与治疗过程

  治疗中,医生应帮助来访者认识症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启发他的自我意识或权利意识、建立独立的价值观,而不是仅用他人的或环境的'标准'过分地约束自己。

  医生对来访者的处境、情感反应及行为方式应给予了完全的理解和同情,帮助他放松'超我'、去掉自责、不过分看重外界评价,以减轻对自己目前处境的担心和对考试成绩的负面评价。

  鼓励来访者独自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独立地决定和处理自己的事。如果对所学的专业毫无兴趣(也培养不出兴趣)或难以完成学习任务,可考虑换一个适合于自己的专业;如果对继续读书已感到十分厌烦和痛苦,则不必强迫自己(以免陷入更深的痛苦),可考虑找一份适合于自己的工作。

  通过多次谈话,来访者体会到,只有按照自我的意愿,在自信、自立中追求自己的生活,才能摆脱痛苦,才能体验到人生的乐趣。因治疗的目的不是简单地消除症状(常会出现症状复发),而是要转变态度、加强自我,因此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

  专家点评或综述

  意识中自我的意愿与无意识倾向发生矛盾是神经症产生的重要原因。矛盾或冲突是由于部分精神活动或本能愿望受到压抑所导致(大多数是挫折性经历)。被压抑的内容自己并没意识到,这部分内容可形成一个独立的、封闭的精神活动范围,从而对现实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分析心理学的治疗形式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耐心,想在短时间内达到理想的效果几乎不可能。治愈的前提是要求来访者不要放弃原有的自我。荣格的分析性心理治疗方法强调人的自我调整,强调自我完善功能。因此只有当来访者不要求自身有根本的改变时,治疗才有可能取得成功。例如在荣格的诊所中,一些受到良好教育的来访者出于伦理道理方面的原因而要求改变自己,其结果造成了治疗的极大困难。越是要改变自己,越适得其反。

  治疗者要通过分析,阐释意识中自我的意愿与无意识倾向之间的冲突,逐渐帮助来访者完成个性形成过程,促使他的人格慢慢成熟起来。鼓励来访者'走自己的路',不要试图'改变'自己:即不要用过强的'超我',压制'自我',或过分地用环境的标准约束自我,促使来访者恢复原有的、真实的面目。或者说,使来访者顺其自然,甚至容忍自己的症状(允许症状存在),做自己想做而不是'应该'做的事。治疗中,医生对来访者所有的无意识活动均应理解和接受,而不可作任何道德上的评价。

  荣格认为,父母的特殊情感状态(如对冲突的态度)对儿童可产生重要的影响,它也可以是神经症性症状背后的根源。然而,弄清楚病人目前困境的原因并不是要追究责任,而是要帮助病人洞察自己,理解自己的情感反应和行为方式同某些社会心理因素之间的联系。治疗中不应使病人纠缠于过去、不应太在乎过去如何,而应把着眼点放在当前和未来。

  通过治疗使来访者体会到,要摆脱痛苦、焦虑、沮丧及无助感就要从根本上转变态度,矫正幼稚的或不成熟的情感体验,加强自我,增强独立性,形成自己的'重心',按照自己的意愿、追求自己的生活目标。在完成了个性形成或自我意识形成之后,自我应围绕着自己(或者说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仅围绕着外界的标准,不是过分地用'理智'的标准束缚自我、压制本能意愿。